5月11日,日经新闻报道称,日产汽车正计划通过“提前退休”计划裁减日本本土数百名行政岗位员工。这是日产18年来首次以提前退休形式裁员,也是继去年全球裁员9000人后的又一收缩动作。这一系列举措背后,折射出这家百年车企在财务危机、电动化转型滞后与组织僵化等多重压力下的艰难求生。
日产近年来的财务表现堪称断崖式下滑。截至2025年3月的财年,其预计净亏损将高达7000-7500亿日元(约合348.99-373.92亿元人民币),而上一财年同期还盈利4266亿日元。亏损主因包括全球汽车市场竞争加剧、销量下滑,以及美国关税政策对利润的挤压。
更严峻的是,2026财年日产还需应对5800亿日元(约289.16亿元人民币)的公司债券赎回压力,资金链紧绷迫使公司采取激进措施:从全球裁员、削减产能,到取消关键投资计划,例如九州电动汽车电池厂建设就已暂停。
此次裁员聚焦行政岗位,并非孤立事件。早在2025年3月,日产已宣布裁减20%的高层管理职位,推行“扁平化、无国界”组织架构。这一连串动作直指日产长期存在的管理冗余问题。过去,日产的决策体系以“多层审批”著称,导致效率低下。新任CEO伊万·埃斯皮诺萨(Ivan Espinosa)上任后,试图通过简化管理层级、聚焦核心职能重塑竞争力。然而,行政岗位的裁员仅是冰山一角——日产还需面对更深层的产能过剩问题。其全球产能已削减20%,并关闭了印度、阿根廷等地的工厂,但2024年财报显示,产能利用率仍低于盈亏平衡点。
日产曾是电动汽车领域的先驱,如早前的Leaf车型,但在近年新能源浪潮中却逐渐掉队。分析师指出,其产品线缺乏吸引力,尤其是电动车型更新缓慢,难以满足市场需求。更讽刺的是,日产近期宣布取消九州1533亿日元的电池厂投资计划,距离项目公布仅三个月。这一决策暴露了其在战略定力上的缺失:既想追赶电动化趋势,又因资金压力被迫收缩。相比之下,竞争对手如大众、通用已通过激进投资建立起电动化护城河,而日产的犹豫不决可能导致其错失转型窗口期。
失业君小编观察认为,此次日本本土裁员之所以引发关注,还因其触及了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——终身雇佣制。过去,日产主要通过海外裁员,如在美国进行1000人提前退休计划,规避本土人事震荡,但此次针对行政岗的“提前退休”计划打破了这一传统。

这既是财务压力下的无奈之举,也反映了日产对效率优先的妥协。然而,如何在裁员与员工忠诚度之间取得平衡,将成为考验日产管理智慧的关键。若处理不当,可能引发内部士气低落与人才流失的连锁反应。
日产的困境是传统燃油车企转型阵痛的缩影。其裁员与战略收缩虽能短期缓解现金流压力,但长期竞争力仍取决于两点:一是电动化技术能否快速突破,尤其是在电池成本与续航里程上追赶对手;二是组织改革能否真正激活创新,避免“瘦身”沦为简单的成本削减。新任CEO埃斯皮诺萨提出“重新评估核心投资”,但若无法明确聚焦新能源与智能化,日产的“瘦身”可能只是延缓衰退,而非重获新生。
日产汽车的裁员计划,既是一场生存突围,也是一次战略试错。在汽车行业加速洗牌的今天,传统巨头的转型已无退路。正如其取消电池厂的决定所暗示的——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,便难有绝处逢生的可能。对于日产而言,裁员只是开始,如何将“瘦身”转化为“强体”,才是真正的课题。若不能在未来两年内实现技术突破与市场重塑,这家曾引领行业的巨头,或将成为又一个被时代抛下的背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