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刷朋友圈,看到好几个等问界M8的准车主都在晒交付通知。翻看行业数据才发现,原来问界M8的轮毂供货问题已经解决,从这周开始进入规模交付阶段,日产能直接拉到1000-1200台。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创下的"72小时下线一台车"的纪录,现在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的响应速度,简直像开了倍速播放。
你们发现没有?现在买新能源车就像点外卖,去年下定的车主还在吐槽"等车等到花儿都谢了",今年供应链调整后直接变成"日产能破千"的剧情反转。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,今年1-5月新能源车交付周期平均缩短了23天,其中30万元以上车型的交付效率提升最明显。问界M8这次快速突破产能瓶颈,靠的是宁德时代和拓普集团联合开发的模块化电池包,以及本土化率超过95%的零部件供应体系。
记得三年前我去参观某造车新势力工厂时,车间主任指着进口零部件说:"这颗德国螺丝钉晚到一天,整条产线就得停摆。"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,华为车BU总裁余承东在最近的供应商大会上透露,问界系列国产化率已达92%,关键零部件都备有"AB双供应商"。就像这次轮毂供应危机,东莞的鑫昌铝业只用两周就完成了产能切换,这种应变能力放在五年前根本不敢想。
不过产能飙升也带来了新考题。我采访过的一位电池工程师打了个比方:"现在就像用自来水管的流速灌满消防水池"。随着交付量激增,质量控制压力成倍增加。蔚来去年就吃过亏,因为急着追交付进度,导致部分ET5出现软件bug集中爆发。问界这次显然吸取了教训,在加速交付的同时,把出厂检测环节从原来的32项增加到47项,连车载香氛的浓度都要用光谱仪检测。
看着手机里不断弹出的新车交付推送,突然想起小米雷军那句话:"智能电动车本质是消费电子。"当交付周期从以月计变成以周计,考验的不仅是生产线,更是整个中国制造的反应神经。各位新能源车主来说说,你们从订车到提车等了多久?遇到过长交付周期引发的"配置纠结症"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