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汽车行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变革中寻找方向时,宝马集团以一场技术盛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2025年上海车展,宝马携BMW、MINI与BMW Motorrad三大品牌超30款新车和重磅首创技术亮相。
从搭载驾控超级大脑的BMW新世代驾趣概念车,到首创全景iDrive的智能超感座舱,再到深度融合本土生态的全新操作系统X,宝马处处都是革新,以前所未有的技术密度,向大家展示了智能时代纯粹驾趣的全新内涵。
对于宝马而言,创新不仅是从0到1的创造,也是驾驭繁琐和突破传统范式的勇气。在这场技术革命中,宝马的野心远不止于功能迭代,而是通过BMW新世代的突破性技术集群对人车合一驾驶理念的智能升级,构建起智能豪华出行的技术护城河。
正如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所言:“新世代是宝马写给未来的一本书。这本书的每一页,都写着对驾驶本质的敬畏,以及对‘中国速度’的笃信。”
BMW首创全景iDrive,重塑智能座舱交互体验
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智能座舱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。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,更是对出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。未来,汽车座舱将变得更加智能,人机交互也会更加自然与便捷,极大地提升驾驶者的驾驶体验。
在2025年上海车展,宝马集团以“巨幕影院”形式呈现的BMW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,重新定义了智能时代的人车交互逻辑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这一座舱系统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,而是通过四大首创黑科技交互界面与“视觉锥”设计理念的深度融合,将驾驶者的需求置于核心首位,打造出“心意相通,驾驶至上”的沉浸式体验。
第一大黑科技,宝马用超宽视平线全景显示替代传统仪表盘,其画面达到4K超清级别,对比度高达100000:1,色彩鲜艳得像真的一样。
最厉害的是,视平线全景显示用上了宝马专供的纳米涂层玻璃,无论坐在哪个位置、戴不戴偏光墨镜,都能看得清清楚楚。同时画面还有3D景深效果,就像浮在路面上,开车时完全不用低头看仪表盘。
其实,宝马这么设计是为了让司机更专注:所有重要信息都在正前方视野里,视线不用来回切换,既不会分心又能随时掌握车速、导航等关键数据。换句话说就是不仅提高驾驶安全性和效率,还能减少视觉干扰,让驾驶员在不需要低头的情况下获取重要信息。
接下来看第二大黑科技,自从宝马在2024年成为首个大规模应用抬头显示技术的汽车品牌后,其在2025年对BMW新世代车上应用的3D抬头显示在传统竖直投影基础上再次革新。
本次车展展示的3D抬头显示采用行业领先斜投影技术,让导航箭头“贴”在路面,限速标识好似悬浮在车头,驾驶员获取重要驾驶或导航信息时视线无需移动,信息呈现更自然,驾驶不分心、更安全。
继续了解第三大黑科技——超感智控方向盘,其采用竖向双辐设计,双手自然搭放的位置经过精心计算,确保最佳操控舒适度。为了让人与车的交流更直接,方向盘集成主动触觉反馈技术,让每个按键操作都能通过细微震动给予确认反馈,实现盲操不低头的体验。
此外,所有高频功能按键都精准布局在拇指自然扫过的黄金区域,更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。这种融合人机工程学与直觉交互的创新,不仅提升了操控效率,更让每一次转向都成为纯粹驾驶乐趣的延伸。
最后再说说第四大黑科技,宝马首创的向心中控采用独特的自由剪裁式设计,通过17.5度倾斜角实现三大创新优势:首先这一角度基于人体工程学精确计算,让驾驶员手臂自然伸展即可触控屏幕远端功能,操作更轻松;其次,特殊倾斜设计确保方向盘在任何转角下都不会遮挡中控屏,保持视野完整;最后,高频功能按键可集中布置在靠近驾驶员一侧的黄金区域,大幅提升操作效率。
据说,这种非对称平行四边形设计缩短了触控距离,整个系统让驾驶者无需分心调整姿势,就能流畅完成所有操作,真正实现“眼不离路、手不离盘”的安全驾驶体验。
此外,宝马新世代车型通过“视觉锥”理念,将四大界面分层排布于驾驶者自然视线范围内,信息呈现层次分明,既确保驾驶数据完整获取,又避免视线频繁切换。
可以看出,这种精心设计摒弃了简单堆砌屏幕的做法,通过语音、触控与显示的配合,让科技隐形于体验之中。这也正应了宝马所坚持的理念,智能人机交互不在于技术堆砌,而在于屏幕、语音、按键、信息显示配合恰到好处,让驾驶和驾乘感到轻松和舒适。
从汽车行业发展角度来看,宝马致力于让人与汽车的交互更自然、更轻松,BMW首创全景iDrive正在革新人与汽车的交互方式,其搭载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,是专为新世代车型打造的面向未来的智能数字系统,打造真正直观、沉浸式的人机交互体验。
新世代技术集群,解锁纯粹驾趣新趋势
在本届上海车展,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说了,宝马集团的创新成果就是新世代,它不仅是一款车,更是BMW品牌在设计、技术和理念上的重大飞跃。
可以理解为,宝马以新世代战略为核心,展现了从技术底层重构豪华智能电动车的野心。其三大突破性技术——BMW首创全景iDrive、宝马独创BMW驾控超级大脑(Heart of Joy)、革命性大圆柱电池,分别对应人机交互、驾驶控制和能源系统的革新,形成技术“铁三角”。